1. 天价邀请码:从5万到10万的疯狂市场
2025年3月6日,中国团队推出的通用AI智能体Manus引发科技圈地震。其内测邀请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价格从999元飙升至10万元,甚至出现“代写申请邮件”等衍生服务。一位标价8.8万元的卖家声称“不接受砍价”,而另一标价2380元的邀请码在记者观察期间迅速售罄:cite[1]:cite[3]:cite[4]。尽管官方多次强调“从未开设付费渠道”,但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社交媒体上“求一个Manus邀请码”成为新晋热梗:cite[2]:cite[5]。
2. 技术突破:从“对话”到“行动”的进化
Manu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“任务规划引擎”与“多智能体架构”。与ChatGPT等传统模型不同,它能将模糊指令拆解为标准化工作流,自主调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。例如,用户上传压缩包后,Manus可自动解压、分析文件并生成Excel报告;在金融场景中,它能跨模型调用擅长数据推理的AI模块,实现专业级分析:cite[1]:cite[8]。GAIA基准测试显示,其性能超越OpenAI同层次大模型,被体验者称为“24小时待命的AI实习生”:cite[5]:cite[8]。
3. 稀缺性逻辑:服务器容量与生态博弈
Manus团队解释称,邀请码机制源于服务器容量限制,“仅按行业demo标准准备资源,未预料到爆发式需求”:cite[8]。这种技术稀缺性催生了两种现象:一是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,A股AI智能体概念股单日十余只涨停;二是生态门槛的争议,封闭测试与高价倒卖形成矛盾——既降低普及速度,又可能筛选出高价值用户:cite[2]:cite[8]。
4. 争议与隐忧:泡沫化与技术天花板
- 隐私风险:Manus需处理敏感数据(如财务报告、简历信息),用户担忧其多重签名系统能否真正保障安全:cite[1]:cite[8];
- 通用性质疑:MIT博士秦增益指出,Manus依赖预定义流程,无法操作PowerPoint等未接入工具,实际能力局限于“浏览器级与操作系统级之间”:cite[8];
- 生态博弈:官方全英文界面与海外社交媒体布局引发“国产身份”争议,被调侃为“对中国过敏的公司”:cite[1]。
5. 未来图景:从现象级爆款到产业重构
尽管存在争议,Manus的爆发揭示了AI落地的关键路径:技术层面,其多智能体架构可能推动行业从“单一模型竞赛”转向“场景化集成”;商业层面,Gartner预测到2028年全球15%日常工作将由智能体完成,Manus若能在医疗、金融领域验证通用性,或成为“中国版AI应用入口”:cite[8]。创始人肖弘透露,团队计划开源部分技术以构建生态,但能否平衡开放与控制,将决定其能否跨越“玩具”到“生产力工具”的鸿沟:cite[8]:cite[1]。
总结:狂欢背后的技术理性
Manus的天价邀请码既是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投票,也折射出AI产业的泡沫化隐忧。正如合伙人张涛所言:“专注Build,而非炒作”——这场狂欢或许只是AI智能体革命的序幕,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价值:cite[2]:cite[8]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